10月3日,第19屆杭州亞運會上。
中國跳水小將全紅嬋以一招「神乎其神」的水花消失術,一舉奪得本屆跳水比賽的金牌。
而她在賽場上優異的表現,更是一舉拿下了7個滿分。
這一跳不僅僅是現場的觀眾沸騰了,現場的裁判,他國教練、運動員無一例外不被震驚。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國爭光的16歲女孩,在拿下冠軍之后竟然還有人「黑」。
賽后,央視名嘴白巖松對全紅嬋的一句點評,很快就引起了無數網友的「爭議」 。
那麼白巖松這番話到底是確有此事,還是無心之失呢?
2007年出生于廣東的中國跳水小將全紅嬋,初次以運動員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時才13歲。
當時的她以廣東省跳水隊最小隊員的身份出現在了全國跳水冠軍賽,女子單人十米台決賽中。
在這場比賽中,全紅嬋雖然年紀最小,身形最瘦弱;
但她表現出來鎮定自若的臨場比賽精神,卻讓在場很多觀眾都深深為之折服。
派出年紀較小的全紅嬋,參加全球性跳水項目究竟會獲得怎樣的成績,在所有的人的心中是一個未知數。
但當時中國跳水隊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一個出類拔萃、讓人眼前一亮的人物了;
所以當全紅嬋在跳水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后,大家不得不將寶押在這個小小的女孩子身上。
不負眾望的是,全紅嬋在這場世界盃預選賽中,以437.75分的成績獲得冠軍。
全紅嬋在這場比賽中的表現,幾乎可以看作是她成為國家隊隊員的一塊敲門磚。
因此,這場比賽結束之后,全紅嬋就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了國家隊,正式成為了國家跳水運動員。
在全紅嬋的身上,你完全看不到她作為冠軍而產生半分的優越自豪感;
仔細看她的眼睛,里面存有的是常年在隊里訓練、在單純的環境中保持著的清澈和樸實。
和其他身經百戰才被世人看到的運動員不一樣,全紅嬋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是一觸即發的。
因為她不僅有天賦,在私下的訓練中也十分刻苦。
根據媒體對全紅嬋的教練的采訪中可以知道,全紅嬋每天都會經歷200—300次的跳水訓練。
別人堅持不了的高強度訓練在全紅嬋這里是日常功課;
所以,別人拿不了的冠軍在全紅嬋這里是水到渠成。
就是因為這樣高強度日復一日的訓練,我們才能在每一場跳水賽事中;
看到全紅嬋為大家表演的神奇「水花消失術」。
在本月舉辦的亞運會中,全紅嬋再次出現在觀眾視野當中,她再次以優異的成績斬獲金牌。
雖然全紅嬋在第四跳時出現了小小的失誤;
但因為前三跳她的成績都遙遙領先其他對手,所以第四跳的失誤對全紅嬋的影響微乎其微。
隨著第五跳完美落幕彌補了第四跳出現的小小遺憾,全紅嬋以全場最佳的成績拿下冠軍。
可這樣的成績,卻被主持人白巖松解讀為「全紅嬋是靠最后一跳才贏的」。
隨著白巖松這句話的脫口而出,他瞬間就被眾多網友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處。
人人指責他就因為一句話,全盤否定了全紅嬋所有的努力。
這樣有失偏頗的話語怎麼會出現在一個曾經被人冠以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主持人嘴里呢?
在大家感到意外時,白巖松曾經主持時認同過的一句話,再次出現在了大家的眼簾中。
那就是——第四個饅頭有用論。
什麼是第四個饅頭有用論?
那就是人在很餓的時候,吃了三個饅頭依舊覺得很餓,那麼此時吃下第四個饅頭就飽了的時候。
這第四個饅頭就是讓你飽腹的關鍵,前面三個吃下去沒用。
這個觀點和他評價全紅嬋靠最后一跳才贏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單看這一點,不能說白巖松的思想有問題,只能說他理解事物本質的看法和普通人不同吧。
我們普羅大眾在看待事物的本質時講究的是一個鋪墊、積少成多;
更講究一步一個腳印,厚積薄發。
沒有哪一個普通人或者是學者,在上了大學之后,全盤否認小初高十二年的努力。
沒有十多年的刻苦學習,哪里來的金榜題名的一天;
同樣的,沒有前面三跳的遙遙領先,全紅嬋哪里能在第四跳出現失誤后還能一舉奪下金牌?
在事情已成定局之后,否認之前所有的努力,恐怕就連白巖松自己也做不到吧。
1968年,出生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白巖松因為是家中的小兒子。
父母對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像松樹一樣挺拔,像巖石一樣堅韌,所以給他取名為巖松。
因為白巖松的父親是蒙古族人,所以白巖松跟隨了父親的民族,是一個正兒八經蒙古族人。
因此,年輕時白巖松身上那股子豪放不羈的性格;
也是因為有著一半蒙古族血統、一半在草原上長大的經歷有關。
白巖松從小生活條件較一般人來說還稱得上富裕,盡管他的父親去世得很早;
但他的父母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確實是給足了他安全感。
從小白巖松就沒怎麼吃過同齡人吃過的苦,所以他才能專心致志地讀書,獲得同齡人不曾有的成就。
1989年,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白巖松幸運地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
說話有口音,他就日復一日地練習普通話,比在學校念書還要刻苦;
因為白巖松知道,得到進入央視的機會十分來之不易。
自己應該要拿出百分百的誠意和態度來珍惜這次機會。
所以曾經的白巖松,也是靠著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
那為什麼後來的他要全盤否認別人的努力呢?
在白巖松自己的努力下,他獲得了央視的重用。
1997年,他主持了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時刻的報道;國慶50周年慶典;
隨后2008、2009年連續兩年主持了央視春晚;這些歷史性大舞台的台前都有白巖松留下的痕跡。
更別說其他央視專門為他量身定做的主持、訪談類節目了。
在白巖松大火的那些年代里,他也曾是萬千大學生心目中的那股清流。
甚至可說是他們心目中的人生導師。
但隨著在一欄目中,白巖松那「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人間疾苦」的語錄一出;
大家才知道,原來白巖松此人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與普通人好像很難共情。
在《告白》這檔欄目中,身為嘉賓的白巖松;
面對觀眾的「何如看待,現在年輕人面對自我發展前景存在悲觀態度」的問題時;
他作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十分不解的回答。
他稱,現在年輕人都指望房價很低、工作和對象能夠隨便找,一點生活的壓力都沒有嗎?
甚至在這句話的結尾,他還用了三個字——不會吧,來表示自己的驚訝和不解。
根據白巖松的觀點來看,現在的年輕人就是因為有壓力才很幸福;
不像他們那個年代,大學畢業就包分配,單位待遇好的,甚至連房子也會發。
這樣的優渥的條件讓人失去了拼搏的動力,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白巖松的這番話,無疑是將自己和年輕人擺在了不同的陣營。
對于21世紀的年輕人來說,房貸車貸和婚姻也是人生路上難以輕松跨過的三條大河。
這樣的觀點,讓人們意識到,雖然白巖松有著豐富的文學涵養,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
同時也好似脫離了底層社會,更看不到普羅大眾的眾生相。
反而因為這樣的優越感諷刺現在的年輕人怕苦怕累,不夠努力。
自身的修為不夠,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單一有所偏頗,便將全部過錯推到了年輕人的身上。
好像也是從那時起,白巖松的身上慢慢地就開始有了爭議。
也是從那時起,「不會吧」三個字充斥著全網,成為網友們口中抨擊真實、表達不滿的熱門詞匯。
雖然又一次經歷了被網友炮轟,白巖松也于10月8日公開致歉;
聲明自己因考慮不周評價不當給全紅嬋造成了傷害。
他承認錯誤的態度讓大家看到了他的誠意,也相信這是他的無心之過。
但白巖松真正該反思的不僅僅是這一時的評價不當;
更應該反思的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在鏡頭前說的話是否三思過。